为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汇聚、共享、构建思政大课堂,2024年5月10日下午,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红艳老师带领物流1223班学生和自动化学院部分研究生来到里运河文化长廊,开展了以“走看悟里运河文化,汇享建思政大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师生边走边看里运河畔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同时沉浸于“运河之都”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烈的地方特色文化气息,感悟着时代变迁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奋斗与拼搏精神代代传承。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以大运河百里画廊清江浦段里运河南侧的1415文化商业街区为起点,此处因公元1415年清江浦开埠得名,是运河文化、清江浦文化、漕运文化的深度融合,同学们感受到传统运河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结合之美。
来到见义勇为主题公园,老师讲解了西周至明清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规定,结合《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讲解了新时代关于见义勇为法律认定的传承及创新发展,在淮安市见义勇为榜前逐一了解12位见义勇为典型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见义勇为的重要论述,并交流了各自感悟。
来到陈潘二公祠,同学们通过观看模型、塑像,阅读展板、古碑刻等,全面了解了陈瑄、潘季驯的生平与治水功绩。在回廊内观摩了54位运河治理历史名人瓷盘肖像及事迹的风采神韵。行至慈云寺国师塔,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师塔的由来,作为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国师塔,它的建筑风格凸显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感和动态美,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智慧。师生探讨了佛教的慈云寺与道教的天姥宫、青龙寺仅百米之遥,无疑证明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精神,体现了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为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继续向前,同学们隔河与清江浦楼合影。
行至轮埠路的“绞关”,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绞关”的绞盘和推柄是用桑、槐等硬木做成,推柄方头别在“绞关”上,手攥的部分是圆的,如锹柄粗细。“绞关”固定在两岸的高坡上,拉船用的钢丝缆绕在绞盘上。大的上水船过闸需用四个“绞关”,小的只需两个即可。钢丝缆拴船的一头,系上软绳,由闸工掌握,上水船过闸前由闸工把钢丝缆抛给船工,将缆套在船桩上。上水船过闸时,负责“绞关”的闸工要听从闸上锣声的指挥,依据锣点确定北岸还是南岸的“绞关”着力,锣声特别紧时就是船要过闸了,几个“绞关”须一鼓作气地拼命地绞,体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团结奋斗的文化传统。过“绞关”行数米就来到了若飞桥,老师询问了同学们是否了解若飞桥名字的由来,继而介绍了王若飞同志的生平,以及他对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向同学们推荐了王若飞的著作《中国向何处去》。
师生继续前行来到了始建于明朝初年有“南北襟喉”之称的清江闸,想象了昔日清江闸调节水位和控制里运河的流量,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的场景。
行至里运河北岸,同学们来到清江浦记忆馆内,首先观看了以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漕运总督吴棠建成的清江浦为原型的复原模型。继而逛了古街展区,繁忙的码头和车马店遥相呼应,是当时清江浦码头的真实写照。步入其中,老字号的店铺林立古街两边。古巷民宅展区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繁盛的历史年代。同学们沉浸式感受着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感受这片土地人们热气腾腾的生活。清江浦记忆馆内活动的最后一项,师生观看了影片《红日》,交流了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当年解放军在涟水战斗的情形和在淮海战场的表现,裴家勇同学介绍了他的太爷爷支援前线的故事。
淮安名人馆、清江浦楼楹联馆、程梓农故居由学生自由活动。17点师生于清江浦记忆馆广场集中,交流本次课的学习心得并合影留念。学生吴佳栩说:“这次别具一格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我们感受到了淮安是地域特色、文化特质鲜明的运河之都,古代的漕运跟我们所学的物流专业密切相关,我们一定要扎实学好专业课,为迈向物流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生张万峰说:“今天我们在行走中不仅看到了里运河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了解了古今英勇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了这片水土更加繁荣,这片土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所做的贡献。我不仅更深入了解了漕运文化,还了解到里运河的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家纷纷表示,运河不仅是古代交通的动脉,更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里运河令人沉醉的自然景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展现;里运河留存的历史古迹和红色文化是坚持“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珍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续写好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