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淮工 >> 正文

媒体淮工

江苏教育发布丨淮阴工学院:深化校城融合“1111”工程 持续提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度

日期:2022年03月02日 14:27   浏览量:[]

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扎根淮安办大学,服务区域谋发展”理念,按照“学校对接政府、学科对接产业、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校城融合“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学校内涵建设与地方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实施校城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一、坚持校城“融合”,推动校地协同发展

一是创新服务校城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随时召开校企交流会、定期召开校政联席会、每年召开校城融合发展大会”的三会机制,推动校城融合向实处发展、往深处推进。2021年成功举办第二届校城融合发展大会。大会现场签订校政企所合作项目30余项,合同额达2700万元。

二是着力打造“1111”工程升级版。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对象,在实现“1111”工程淮安市所有县区战略合作全覆盖的基础上,与连云港、宿迁、镇江等市县签署合作协议,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三是助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围绕淮安大运河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苏北发展研究院、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等研究基地建设。校地共建《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风华淮安》等一批思政金课。

 

 

 

二、加强校企“融创”,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大项目,产生大成果,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21项,其中,获批省产学研项目35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2项。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农业农村部2021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项目成果在我国多省水稻产区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是促进平台提质。2021年,与当地企业联合申报并成功获批省级融合创新中心2个。增强科研平台承接重大项目、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推动科教资源共享,仪器设备开放共用,校企合作新获批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

三是增速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针对省市主导产业和企业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授权发明专利241件,同比增长34%。教师研制开发的智能交通预警技术应用于淮安市营运车辆日常管理,产生经济效益达1.2亿余元。

 

 

与洪泽区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共建协议

 

三、推进聚才“融智”,共筑区域人才高地

一是助力打造人才高地。不断优化“一院一策、一人一议”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建设经费,深入推进“名高校、名学科、名导师”博士培养计划,释放高校吸引人才“磁场”效应,学校专任教师博士比达50.8%,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二是加强人才共育共享。树立“就职淮工,服务淮安”的理念,选派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以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产业教授等身份,活跃在淮安市500余家企业,赋能区域发展。2021年,团队签订企业委托课题401项,共建省研究生工作站12个,带动更多大学生留淮就业。

三是构建多维激励机制。建立教师系列职称评聘分类机制,引导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在本地转化。创新实施聘任制、聘用制教授、副教授评聘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薪酬待遇激励机制,从政策机制上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举办第二届先鸣高端人才论坛

 

下一步,淮阴工学院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增强融入性、提高主动性,不断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vmDL6b0NBtgFel3R7wfCg 



上一条:交汇点丨淮阴工学院图书馆“还书上门”服务火热开展

下一条:交汇点丨疫情防控常态化,服务育人出新招


友情链接
中国江苏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新华日报
江苏教育报
淮安日报
扬子晚报
淮海晚报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常州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