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信学院“芯青年实践课”第130课暨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童邀家访情更浓

供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日期:2025年07月26日 11:44   浏览量:[]

“老师,老师,明天来我家玩吧!”下课铃刚响,小朋友便拉着爵治鸿老师的衣角,仰着小脸热情邀请。话音刚落,其他孩子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孩子们接二连三的邀约,像夏日里的清风,驱散了课堂的疲惫。7 月 25 日,在孩子们的热心带领下,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的 4 组成员走进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辛屯镇新登小学 10 名学生的家中。他们以家访为纽带,用倾听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以农家餐桌为媒介,让教育的温情在烟火气息中自然传递,让支教的意义在家访与真诚交流中实现双向升华。

家访走户:架起家校连心桥

支教团成员分赴乡间,先后走进寸钥柔、寸玉堂、寸辰浩等数十位小朋友家中开展家访。

每一次叩门都伴随着热情的回应,每一场交流都藏着双向的期待:老师们想知道孩子在课堂外的模样,家长们也盼着说说孩子的成长与困惑。在寸玉堂家,支教团老师们感受到了家庭与教育的温暖共振。他的父母远在西藏从事环保工作,守护着高原的山水草木,虽一年见面次数不多,他却总骄傲地说“爸爸妈妈在做很有意义的事”。聊起孩子的日常,家长主动说起他对运动的热爱——篮球、羽毛球都打得有模有样,空闲时总在院子里和伙伴切磋;支教团也趁机询问家里的非遗画作传承,家长笑着把长辈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看,说这手艺曾吸引外人专门上门采访,而寸玉堂常围在长辈身边认真看画学画的样子,让这份传承有了新的盼头。

这场温情的交流里,我们看到了山区家庭里藏着的坚韧与力量,也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对孩子全面成长的关注。家访的意义,远不止于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更在于让支教团队真正走进山区家庭的生活肌理,读懂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与期盼。当我们倾听家长的心声、感受孩子的日常,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家校之间心与心的共鸣。

餐桌围坐:盛满烟火教育情

走访之余,寸熠榕,寸玉堂,寸灵娟,寸辰浩的家长们的热情邀约让朴素餐桌成了最动人的交流舞台。

一起吃饭不仅是家长表达心意的方式,更是双方在烟火气中加深理解的契机——老师在饭菜香里读懂家庭的温度,家长在闲谈中更懂支教的初心。寸辰浩、寸辰涵小朋友的妈妈一早备好烤鱼、炸蚕蛹、本地咸鸭蛋等特色小菜。席间她不停给老师夹菜,念叨着“老师教书辛苦,多吃点补补”,也趁机问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们一边回应关切,一边分享孩子课堂上的闪光点。临别时,她打包蚕蛹让每位老师带走,拉着大家的手再三叮嘱“明天一定要再来”,依依不舍的情谊里,是双向认可的温暖。

这张餐桌不仅盛满了饭菜香,更盛着家长对教育的信任、对支教老师的热忱,让沟通从“你问我答”变成了“心与心的靠近”。餐桌旁的相聚,让这份共鸣在烟火气中愈发真切——家长的每一道菜都藏着淳朴的心意,老师的每一次倾听都承载着教育的责任,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与温暖,正是支教工作最珍贵的养分。

这场跨越山海的走访与相聚,让“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有了更鲜活的注解:它既是山区家庭在困境中坚守的韧性,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期盼,也是支教团队用真诚播撒的希望。每一次家访都在为共育添砖加瓦,每一顿饭菜都在为成长积蓄温暖,这份双向流动的力量,终将照亮山区儿童的成长之路,让教育的种子在远山深处生根发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周子良 阚欣雨 李娇雪编辑:安亚虹 审核:王海云

上一条:电信学院“芯青年实践课”第131课暨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躬行烟火育劳动

下一条:电信学院“芯青年实践课”第129课暨场馆里的思政课:“芯”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六朝博物馆


友情链接
中国江苏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新华日报
江苏教育报
淮安日报
扬子晚报
淮海晚报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常州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