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亲近乡土文化,理解匠人精神,激发青年学子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25年7月11日,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先后探访瓦猫非遗传承基地、刺绣工坊,并在稻田埂上聆听原生态“田埂调”,通过亲手实践与沉浸式体验,深刻感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陶语守心:瓦猫院中承祈愿
研学首站,支教团走进鹤庆瓦猫非遗传承基地。院落内,姿态各异的青灰色瓦猫坯子静默伫立,眉眼间凝聚匠人巧思。传承人郜师傅手持泥坯,详解瓦猫作为屋顶“守护神”驱邪纳福的文化寓意与造型讲究。成员杨如意在采访后感慨:“瓦猫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承载古今百姓对美好生活殷切期望的文化载体。”通过亲手触摸瓦猫的温度,聆听其背后的故事,成员们深刻体悟到这项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民俗信仰与文化传承价值,激发了对守护文化根脉的思考。



丝承匠韵:绣坊指尖悟恒心
当日下午,团队步入白族刺绣工坊。绣架上,纳西族、白族纹样在金丝彩线间焕发生机。年逾古稀的白族绣娘杨奶奶现场展示“盘金绣”绝技,讲解一件披肩需耗时三个月的精工细作,每一针一线皆凝聚匠心与热爱。在杨奶奶手把手指导下,成员们尝试“跨界”刺绣。半小时后,虽针脚稚嫩,但各自绣布上初现的几何纹样已令大家兴奋不已。指尖穿梭的丝线传递着温度,成员们亲身体验了“慢工出细活”的坚守,领悟到非遗传承的真谛在于一针一线的坚持与一代代的薪火相传。


埂韵传情:稻浪声里听本心


暮色时分,团队驻足鹤庆稻田埂。晚风中,传承人李爷爷怀抱三弦,用白族方言唱起原生态“田埂调”。歌声随稻浪起伏,吟咏插秧除草的日常,不循章法却质朴动人。“这歌是田埂上‘长’出来的,唱一唱,累也解乏。”李爷爷的话语道出歌谣源于生活的本质。成员们虽不解方言,却在旋律中感受到与喧嚣都市截然不同的“自然频率”,轻声应和。夕阳下,那未经雕琢的歌声让成员们读懂:田埂调是农人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对生活的质朴热爱,更是用旋律串联的农耕记忆与民族情感。


此次沉浸式的非遗研学之旅,为即将奔赴远山支教的成员们上了生动一课。瓦猫之访、刺绣之习、田埂之聆,三项活动共同指向文化传承的根基——“植”。在陶土、丝线与歌谣中,成员们不仅植下了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更将这份文化滋养植入未来支教的初心:以教育为土壤,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激发乡村学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让非遗所承载的智慧、情感与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这趟旅程,是文化根脉的寻访,更是育人初心的淬炼与深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