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年,淮阴工学院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开启跨越发展新历程;也是这一年,有一批青年教师进入淮工,走上三尺讲台,开启他们的十年奋斗篇章……他们的成长变化,成为学校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近日,淮阴工学院新闻中心采访了三位2012年入职淮工大家庭的教师,邀请他们分享参与教育工作这十年的所思所感,聆听属于他们的十年逐梦故事……
十年坚守:做好“经师”和“人师”,为社会培育更多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做好‘经师’,为社会培养更多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服务于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也做好‘人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做后继者榜样,促进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创新发展。”
2004年6月,高考第一批次录取的最后一天,唐乐在惶惶不安中接到省招办关于中南大学平行志愿调剂的电话,欣喜之余,他忽视了对方强调的可调剂至临床医学,欣然接受录取到城市规划专业。
偶然的选择,却成就了他。
从小对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格外敏感的唐乐,养成了从纪录片、照片和地图中了解城市形象的习惯,城市规划专业学习也成为他兴趣所在。
就这样,变化悄无声息地发生着。2012年从英国卡迪夫大学毕业后,唐乐进入学校就职,2019年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城乡规划哲学博士学位;担任教师以来,先后承担着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经济学等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教学与教改研究工作;发表过高水平论文20余篇,承担并参与各类省部级、市厅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从最初的一张白纸,成长到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也不过数年时间。
十年间,唐乐一直相信,人生充满偶然,然后慢慢成就必然。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具有综合实践特征的工程学科,面‘广’而又点‘深’。”在工作学习中,唐乐对于书籍、论文中“城市”、“城乡”、“规划”等词语向来很敏感,即使与专业学习相关度不高,他也能思索其中的潜在应用,也正因为长期关注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人居建设研究等命题,他思维更为系统、理想愈加升华,也让他对待教育和科研工作总有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然要守正创新,结合现实促进学科发展。这是唐乐工作以来坚守的原则,也是他在育人过程中最大的期待。
教学绝非易事,需要一份对于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关于教学信念的坚守。谈起任教目标,唐乐表示,首先要坚持深度学习,与时俱进地拓展前沿学识,向学生传播科学真理;其次,坚持开展科研,高效精准地抓住科学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科学对策;最后,持续参与实践,切实有效地了解城乡发展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举措。
用他的话概括起来,即是“面对学生做一个好的说者,为师道,为经道。”
同样,唐乐对自己也有个“不小”的期待:做好“经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服务于中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也做好“人师”,立德树人作后继者的榜样,促进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创新发展。唐乐始终坚信,作为高校教师,他有必要以国家战略导向为方向,履行自己的科研职责,输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科技成果。
“学校的发展为我提供了一辆顺风车,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工作和成长,更让我明确了自己在学校发展中应履行的责任。”
牢记育才使命,坚守教育初心。“历经十年,淮工早已成为我的家,也是我付诸人生理想的沃土。下一个十年,我将紧密依靠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坚定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实现学、思、知、行的有机融合,促成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价值!”唐乐满怀期待。
十年坚定:闻警报初心定淮工,两调岗辗转北和南
“流金岁月,缓缓流淌,淮工与我,岁岁永安。十年来,我辗转了3个部门,从辅导员到专任教师,虽然工作性质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情。”
2012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八十一周年纪念日这天,淮安的上空响着防空警报声,此时,朱艳玲正在淮阴工学院校门口,准备前往人事处报到。
听到警报声,朱艳玲驻足肃立,内心涌起阵阵波澜。
朱艳玲觉得,这警报声不仅是在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更是在警醒她即将成为一名党员老师、一名思政工作者应该肩负的使命和担当。警报声犹如号角催征,催促她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在淮工的新征程!
2012进入学校,担任建工学院辅导员,2018年调入电信学院,担任团委副书记、学工办副主任,2022年转岗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专任教师……十年间,朱艳玲从北京路校区到枚乘路校区、从辅导员到思政课专任教师、从懵懂女孩到成为师生眼中的“钢铁战士”。
人们常说,最有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十年间,朱艳玲始终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陪伴了1400多名学生在淮工收获成长,每天心索数事,查百遍叮千言。为激发同学们的奋斗热情,朱艳玲积极探索,创新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学校官方平台发表“二十四节气”专栏文章48篇,在个人微信平台发表文章120余篇,从水调歌头·立春到满江红·立夏,从相见欢·立秋到一剪梅·立冬,朱艳玲不断用文字感染学生,用文字激励学生,给予他们力量和文化的滋养。
“虽然辛苦,但闲暇时看到的淮工美景,成了我心底里最有力的坚持:春池里的银波、先鸣湖泛起的涟漪、香樟树下的绿湿地、烟雨榭下的烟雨……这些校园美景,无不给我慰藉和期许,给予我力量和勇气。”朱艳玲将校园美景写成歌曲《淮上听雨》,并荣登“学习强国”。如今,淮工的校园越来越美,“网红餐厅”“打卡跑道”“智慧校园”……优美的环境让她越来越喜爱学校这个大家庭。
十年间,朱艳玲的岗位在变、身份在变、容貌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服务学生的坚定和执着: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积极备战学科竞赛;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争创周恩来班;投身社会实践,用行动践行青春力量。
回首十年就职经历,朱艳玲坦言,过去的十年,学校像一棵粗壮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学校还像一个温暖的太阳,为我们的成长带来阳光的滋养;学校更像一枝芬芳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芬香。
育桃李春夏已十年,踏新程再谱新华章。谈起十年感悟,朱艳玲坚定地表示:“十年的岁月里,感恩而温暖,平凡而真实,下一个十年,无妄而无惧。”
十年坚持: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教师更要坚持学习
“学校这十年发展节奏一年比一年快,就像一架不停歇的马车,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一直努力与学校发展保持步伐一致。”
2022年9月,新的学期开始,马红燕走进教室,开始了她财务管理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门课,她已经讲了整整十年,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她都烂熟于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多年来,马红燕一直承担着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马红艳努力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工作态度端正,备课认真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节奏。
十年间,马红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与学生相处,也成为她工作以来遇到最大的挑战。
“刚做班主任的时候,我满腔热情,一堆计划和想法,而与同学们接触后,发现有代沟,有时候想法不在一个维度。后来调整思路,慢慢让学生主动,我退后,默默观察和聆听,更多地进行合理引导,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退后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但退后并不意味着要妥协。课堂上,马红燕从来不妥协,她一直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位个学生。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这是马红燕选择教师岗位的重要原因。
“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要能够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所以,即便这门课程她已经讲了十年,但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做足准备,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资料、图片的选择,她都非常严格用心,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求师恩难忘,但求不愧本心!”马红燕将此作为自己的授课目标。
不惧挑战,知行合一。将在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是马红燕科研目标,身为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她更重视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始终坚持基于发展现实开展科研工作。马红燕觉得,凡事就怕认真,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付出,最后总会有收获的。
“学校这十年发展节奏一年比一年快,就像一架不停歇的马车,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一直努力与学校发展保持步伐一致。”马红燕表示,十年来,自己一直抱着顺势而为、不强求、不虚度的态度,积极融入学校发展洪流,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种被“裹挟前进”的感觉。
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坚定自己,马红艳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密切关注所学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前沿,认真做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马红燕常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淮工也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品质: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服务地方、奉献社会,这些是淮工人独特的精神标识,保持这种精神品质,就能与学校共同发展。”
诚挚爱心育人育才,高尚师德春风化雨。马红燕将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心态、质朴无华的品格,耕耘在教育科研这片沃土上,谱写教书育人新篇章。
相关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7/0/v8cHhBkijt9Vjq9a/1&app=